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    
研究成果 现在的位置:首页›› 研究成果
《计算机基础》课程阶段成果
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1-12    作者:   浏览次数:17886   返回

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积极教学改革阶段成果

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课程贯彻学校“积极教学”的教学理念,秉承“为幸福人生奠基、为企业发展添力”的办学宗旨,更新观念,改革传统教学模式,以学生为主体,以企业需求为目标,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,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多的服务于社会需求,回归应用本身,兼顾考证,从原来的知识结构试题训练为主,向现代企业办公典型案例练习为主推进。为此,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课程改革小组制定以下具体改革目标

一.课程建设具体目标:

1.课堂教学模式建设,吸取传统课堂的优点,改变传统教学模式,推行“积极教学”理念,更新教学观念,丰富教学方法;

2.丰富教学案例,以教材为主,针对不同专业,开发不同的教学案例;

3.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,以教学微视频为主,建设可供学生自学的各种教学微课;

4.推进考试题库建设,以一级MS考纲为指导,建设适合考试的试题题库。

二.课程改革阶段成果

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积极教学改革自去年立项以来,经过不断的探索钻研,通过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,初步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果,本次汇报是在上学期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,总结本学期以来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教学成果。

1. 已经初步完成制订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课程标准

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课程改革小组通过对江阴现代办、联想、长电科技、长博集团以及江阴市教育局机关等单位的调研,了解企业及单位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,以及企业未来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。

经过企业调研,总结企业的岗位需求,根据企业岗位目标要求,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考证考纲要求,制订本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如下:

1)能按指法要求输入英文字母,每分钟击键100次以上;

2)能熟练使用小键盘快速输入数字和简单四则运算式;

3)能熟练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;

4)能熟练输入字符、符号、混合文本,每分钟输入汉字45字以上;

5)能够对windows7操作系统的进行系统设置和优化操作;

6)根据行业要求能够制作办公中各种类型文件;会排版、纠错和格式编排;

7)能用word制作封面、海报等;

8)会长文档操作;会制作长文档的目录和图目录等;

9)能制作各种类型不规则表格;

10)能利用excel公式和函数完成工作中的日常管理;如单位考勤表、档案表、工资表、收益表等处理和制作;

11)能够应用单变量和双变量分析,图表与外部数据的联系;

12)能利用自带的版式和模板制作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,个性化的幻灯片(例如产品发布会或演讲稿);

13)能够实现office办公软件的联合应用;

14)会使用常见的现代办公设备


根据企业岗位的能力目标,确立本课程的具体知识目标,决定选用潘永惠主编《计算机应用项目化教程》为主要教学教材。

全书共有六大项目,36个工作任务,根据教学需要,本学期以来经过全体课改组成员的共同努力,共同开发了六大项目,共46个工作子任务,形成共十二大项目,82个工作子任务的教学案例集,在实际教学过程中,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。

2. 举办首届PPT制作大赛

为了进一步贯彻学校积极教育,幸福人生的教育理念,积极引导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,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,我课改组决定于2017925日中午,举办校首届“PPT制作大赛,本次大赛的主题为我的校园,我展示,旨在通过此次大赛,充分展示学校、教师、学生的美,提升学生的PPT制作能力。


本次大赛引起学校高度重视,通知发出后,各系部踊跃报名,结合任课老师推荐,共收集作品22件,比赛采用先制作,然后现场答辩形式进行,整体作品丰富,PPT制作特色鲜明,作品中充分包含了动画,音乐等多媒体元素,技术运用合理,体现了良好的艺术性、实用性。在答辩环节中,系部多位教师评委针对学生的PPT作品做出了适当的点评,也让其他比赛选手参与技术交流,以便共同提升。

通过比赛,选拔计算机系1409班居梦洁同学参加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PPT制作大赛,获得省二等奖的好成绩。

3.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(一级MS考证)再传佳绩

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积极教学改革自立项以来,课改组成员就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,改变传统课堂学习效率不佳等弊端,大胆探索,缩短教学课时,大量采用合班授课等多种模式,经过全体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,9月份的一级MS考证一次性通过率达93.4%,超过去年同期10多个百分点。

成绩的取得,侧面印证了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,也极大的鼓舞了
全体课改组老师的改革信心。

注:20173月份为计算机系和经管系16级考生,9月份为机电系和电气系17级考生。

4. 全面推进“积极教学”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

自上学期以来,课改组成员坚持“积极开发、积极导学、积极施教、积极评价”的“积极教学”课程改革,进行项目化、任务化、案例化、工艺单等课程开发,基于岗位工作过程重构课程教学内容,通过网络平台和资源引导学生课程学习,努力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,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,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,强调互动和交流,重视团队合作和共享,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。

上学期,我们在课改小组内进行“积极教学”试点改革,不断的摸索,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。本学期以来,我们在所有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课程教学中进行“积极教学”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广。本学期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课程教学,基本杜绝了传统教学模式,不再应用模拟考试,题海式教学,从学生做题目转化为学生主动寻找知识点,探索未知式学习,教师通过开发教学典型案例、引入企业实际案例等多种项目式教学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从教师填鸭式教学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,教师主导模式。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。


    WORD自荐信教学为例。





课堂教学以项目实施为主,组织教学过程,通过教师,学生小组,个人等多角度评价学生,结束了长期以来以考证试题评价学生的方式,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以更积极姿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。

本学期以来,经过课改组成员的不断努力,根据企业岗位需求,以及课程标准要求,积极开发多种教学案例,目前基本完成针对经管系和计算机系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的开发,形成了以项目式教学为主,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教学特色,基本杜绝了以考证为中心,题海式的教学模式。

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感性成果:上课纪律好了,学生更加投入了;上课玩手机,睡觉的少了,刻苦钻研的多了;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升了等。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,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考证,通过率提高,就不是意外的事情了。

5. 教学资源建设

为秉持学校“积极教育,幸福人生”的教学育人理念,突出“应用为主旨,能力为本位”的现代职教理念,充分体现“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”的课堂教学理念,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“积极教学”的课堂教学模式,课程改革小组积极推行各种教学资源建设。

1)教学案例开发

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,借用教材中的6大项目,课改组本学期共开发6大项目,46个教学案例,案例集部分来自江阴市现代图文,远望神州,以及江阴市教育局机关等企事业单位。

教学案例主要分为WINDOWS,WORD,EXCEL,PPT四大模块。

WORD案例集


EXCEL案例集


2)教学微课制作

为了更好的贯彻“积极教学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,本学期以来,课程改革组成员都在积极开发教学微课资源,由于本课程的基本特征,大多微课资源均是采用录屏完成,均是本组老师自行录制,目前共完成42个教学微课资源。

3)教学平台完善

为了更好的落实积极教学课堂教学模式,课改组成员不断地完善教学资源平台,目前使用的教学平台共两个,一个教学资源平台,一个模拟考试平台(泛雅平台还在开发过程中,尚未完全投入使用)。


     


考试平台


一级MS模拟考试平台

6. 教学团队建设

本学期以来,课改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及教学进修等。其中何振贤、徐杰参加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院校互联网+时代下智慧课程信息化建设专题培训;李红老师 江阴市级课题《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探究》已获得结题;徐杰老师校级课题 《创新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 》已获得结题;另外招启东计算机基础教学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多项课题研究,将申报省市各级课题,准备立项阶段;

7. 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

校内实训条件上学期已经基本完成,配置了两个云机房,共100多台电脑供教学使用。


课改组积极深化校企合作,先后和江阴市现代图文,长电科技,长博集团等多加企事业单位深化校企合作,课改组成员多人受聘于企业,也积极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,其中现代图文在校孵化园创建图文中心,也为我校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校外实训条件。


三.体会与反思

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课改组,经过一年的积极教学改革,围绕重点改革项目——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展开了很多工作,组织组内成员进行示范课,研讨课,相互交流等,创造性的引入“合班授课”模式,开始也引起老师们质疑,后来教学成果也获得了老师们认可。开始也有很多老师抵制课堂教学改革,不愿意“多做事”,或者“做了也不加分”之类的消极言论和思想非常严重,后来经过以点带面,先从个别老师入手,或者先从个别课堂入手,慢慢的改变了老师,课改之后,学生上课容易投入,积极思考、探索,让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课堂生动起来,也激发了老师们上课兴趣,老师从学生的反馈中,收获了课改的成果,从而慢慢的也接受了课改,收获课改成果的同时,我也总结一下课改的思考。

1.合班授课,容易增加教师的课堂管理时间,给授课带来难度;

2.对泛雅教学平台研究欠缺,课程没有依托泛雅平台进行展开。下一阶段将要重点依托泛雅平台制作课程。

3.微课资源多为教师自行录制,制作质量,尤其是教学语言的精炼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。

4.学校的图书管理模式,在开发课程的时候,我们去购买了一些图书,按学校政策规定,图书必须要入图书馆,然后需要的老师再去借阅,这一政策很不方便,图书买好了入库要很长时间,入库以后借阅容易出现找不到或者被借走,更多情况,图书附带的资源,往往被别人注册了,要用的时候用不到。

   
【下一篇】  暂无
版权所有:《计算机基础》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室